携手合作共赢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2022-10-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侨大学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顶天、立地、树人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不断提高学校社会贡献度和办学影响力,社会服务成效日益彰显。

学校服务澳门、厦门、泉州、马来西亚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厦门鼓浪屿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服务泉州石材加工、机械装备、数字融通、电子通信等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厦门海绵城市示范、翔安国际机场填海造地、厦门第二西通道等工程建设;与重庆市和福建省的8个设区市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帮扶贵州黔西南试验区、甘肃积石山县脱贫攻坚;服务金砖国家厦门峰会、金砖国家创新基地建设,共同发起成立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发挥侨校特色和人才聚集优势,为金砖国家工业合作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2016年2月,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新三板。作为中国第一家石墨烯公司和全球石墨烯领域知名企业,一直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的华侨大学陈国华教授功不可没。十年来,依托“华侨大学-厦门凯纳石墨烯工程技术中心”,团队首创的物理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的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线路之一,12项石墨烯领域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现已开发出凯纳第六代石墨烯生产制备技术。技术成果获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科学技术奖共计4项,陈国华教授也受聘为福建省人民政府石墨烯产业咨询顾问。

2021年3月,华侨大学启动全校师生“千企千村行”活动,组织师生深入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乡村街镇,强化服务意识、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科技攻关、探索务实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更紧密的校地、校企命运共同体,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现“交朋友、开眼界、求支持、谈合作、谋发展”。

2021年7月,由华侨大学与南安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华侨大学(南安)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石材产业中心正式启用,与南安市合作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2022年泉州市新型研发机构,让南安石材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够挂上专家号,为南安石材产业转型升级打上华侨大学的烙印。

同月,由华侨大学与集美区政府合作共建的华侨大学(集美)政产学研基地正式启用,基地围绕集美“6+N”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发挥毗邻高校和集美文教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借助万科云城的青年商业街区定位和万科集团市场运营经验,不断供给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22年7月,基地已入驻科研团队15支,孵化和迁入公司46家,实现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百余项,按期完成集美区年度各项指标考核任务,初步形成区域发展人才集聚效应,校地合作成效显著提升。

2021年11月,华侨大学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立国内合作办公室,统筹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及学校对口支援项目,协调推进学校与地方和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移、决策咨询和规划、产业合作、校友资源开发、教育合作等10个方面开展务实深入的交流合作。

同时,华侨大学围绕与泉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加强“泉州数字研究院”“物联网产业学院”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华侨大学(丰泽)“一带一路”侨泽园建设,持续深化市校全面务实合作和产教融合创新。

2020年,实现学校首次以专利包方式、转让金额超100万元的突破;2021年,在“千企千村行”活动引领下,理工科横向课题立项322项数、到账经费5200余万元,立项数和到账经费较上一年增长42.48%和55%……十年来,全校理工科承担各类横向科技项目立项1941项,累计到款经费2.9亿元,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面向未来,作为扎根八闽的高校,华侨大学将围绕福建“四大经济”产业,推进与福建省九个设区市深度对接,持续开展“千企千村行”活动,推动建设省、市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好泉州和厦门政产学研基地,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和优秀科研成果在福建省转化,构建校地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编辑: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