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发布日期:2022-09-02

2022年5月,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至此,学校已有工程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2021年10月华侨大学首轮17个福建省一流学科顺利通过验收。

2021年10月,软科发布了2021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共有16个学科上榜,位居全国第96位。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20%,哲学、机械工程、建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5个学科进入前30%。

2021年12月,学校新增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交叉学科博士点、智能制造工程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国别和区域研究交叉学科硕士点,学科布局更为完善,学科侨特色愈发凸显。

这些,标志着华侨大学近年来的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相关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已具有较高影响力,学科服务主责主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上声誉良好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学校召开学科建设汇报会,就如何推进学科建设进行研究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建校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侨大学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为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现有28个学院、92个学系(部、中心)。有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2个专业通过国际及国内专业认证。有1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41个,福建省高峰高原学科17个。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形成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012年以来,学校完成了33个学位点合格评估,16个学位点专项评估;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8个,通过动态调整,撒销硕博士学位点17个;新增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8门国家一流课程;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3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连续多年进入上海软科、泰晤士高等教育、自然指数等第三方大学排名全国百强;师生在《Nature》及子刊上发表研究成果5篇,其中在读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主刊发表论文1篇,学校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此外,依据独特的侨校特色,华侨大学大力推进统战侨务相关学科建设,建设“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别和区域研究”交叉学科领域,引育高水平师资,积极打造侨校特色高端智库平台,服务新时代统战侨务工作大局。学校依托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学科群”,已形成“大华文教育”格局;依托国内首家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与咨政建言、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依托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国际关系研究院、华侨华人和区域国别研究院、海外华人宗教研究中心、5个国别研究所等省部级研究基地,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侨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

诸多成绩的背后,是华侨大学学科建设的长久沉淀。尤其是自2017年福建省开展“双一流”建设以来,华侨大学紧扣“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办学使命和办学特色,从学校共建、经费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以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展望未来,学校表示,将以提升为侨服务能力、服务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能力,以及提升学科自身竞争力为主要建设目标,持续优化整体学科专业布局,以新一轮福建省“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别和区域研究”交叉学科为引领,带动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特色发展。全面推进统战侨务学科群建设,力争在华侨华人、中外文明互鉴、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关系、国际传播、对外翻译、宗教中国化、国际中文教育等方向形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和国家级、部委级智库平台,引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以智能制造工程、先进碳转化技术为引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福建省“六四五”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智能技术赋能和交叉驱动传统工科转型升级,面向福建特别是泉州、厦门的制造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科学、技术问题,推动传统工科、信息和经管等学科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吸收校内多学科人才参加,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前期投入,争取尽快形成学科发展、服务社会的新优势。

力争相关学科或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部分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国内一流或国内先进,其他学科形成有影响力的特色发展方向,学科水平整体显著提升。在支撑国家战略、传播中华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张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