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王嘉宁:从华园到燕园

发布日期:2022-06-23

今年,文学院2018级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生王嘉宁顺利考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成功上岸。

“为什么要报考北大研究生?”王嘉宁说,这源于自己的名校情结。而跨专业报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因为她高中开始就对政治学科很感兴趣,本科期间从事学生工作更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北京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阵地,是我‘心之所向’,特别去年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非常喜欢李大钊先生,很想去他当时呆的地方看看。”王嘉宁说,研究生备考期间,自己的书桌上一直贴着李大钊先生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每次看到这句话,真的会有一种信念的力量”。

回望自己的考研之路,王嘉宁至今记忆犹新:由于四修自习室的位置相对偏僻,每天清晨出宿舍门时,都能看见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们或行走着、或奔跑着、或骑着小电动车去向这同一个地方。“天还没有完全亮,而大家一起充满朝气地往前时,感觉超级振奋,超级激励”。

座椅一选,书本一叠,充实而平稳的一天按下启动键。“走好每一步”,是王嘉宁研究生备考的态度,“每天踏踏实实去学,慢慢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困难”。而平稳也并不意味着“涟漪”全然消失。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繁多,有时候反反复复背一段较长的内容却背不下来时,王嘉宁也会有沮丧感,“这时候,我会把内容拆分成很多个小段,有计划地分几天去背诵,第二天再复习前一天的内容,将自己背诵的心理压力减轻”。

背诵之外,还有习题练习的挑战。王嘉宁格外强调“复盘”的重要性。“不要怕错题,回过头去多看多积累,慢慢就会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她说,正是在回溯与反思中,愈发了解自己,最终构筑一个理性的框架。

其实,王嘉宁在自习室的日常,并非仅被书本填满。学习乏力的时候,她会去看看“爱豆”的舞台。“我是‘追星一族’。”她笑言,曾经有一次,自己和另一个备考者在自习室里“美美地看了一晚上综艺节目,放松了一整晚”。

但紧要关头,王嘉宁则切换为“全力以赴”的状态:考研初试那两天,她与舍友加起来睡眠时间不到8个小时,“我们到了酒店就开始背知识点,那两天是我整个备考过程中最拼的两天。”“火力全开”的模式下,她们心无旁骛地奔向目标,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如今总结自己的考研经历,王嘉宁认为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学习习惯,二是心态。“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锻炼自己的‘持久作战能力’,坚持每天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完成任务。”她介绍,备考期间,学院还有专业课要上,自己的学习计划就根据课程的安排进行调整,“一定要养成每日学习的习惯,不能出现断学的情况,否则人就会懈怠”。

同时,她认为,考研不仅是对学习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心态的挑战。“不要认为自己学的时间长便沾沾自喜,也不要觉得自己学得慢便焦虑无比。放平心态,认真弄懂每一个知识点,踏踏实实背每一个单词,牢牢记住每一个公式,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华园的生活即将结束,王嘉宁说,华大很包容,大家都有追逐自己梦想的机会,而在努力奔跑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这是过好大学生活的关键。良好的自律和自我学习能力,让我们可以在闲暇时间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去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去操场奔跑,去秋中湖漫步,而不只是把时间浪费在游戏和追剧中”。

而王嘉宁自己,不仅俯首于书页,更在实践活动中一步步奔向喜欢的方向。大一到大三,她先后担任了班级组织委员、班级团支书和学院团委副书记,策划了“千磨万击还坚劲,青春热血谱新篇”新生团课、“大鹏一日同风起,青春献礼谱新章”团校汇报演出、“步步精心”就业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在学生工作中践行书籍里所写的“青春使命”。

特别大二时突逢武汉疫情暴发,王嘉宁作为团支书带领班级团支部在线上发起了以“共克时艰,应壹有声”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当时大家都很关注疫情,身为文学院学生,我们就想着怎样用文字为抗疫做点事情。”王嘉宁回忆,2018级应用语言学1班的同学们就用撰写“三行情诗”的方式,表达对抗疫英雄的感激,获得较高的点赞量和浏览量。

也是这一年,在王嘉宁的带领下,“团结且有创新性”成为2018级应用语言学1班团支部的常态,且综合表现长期出众,从而获评了“泉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而她自己,收获了“泉州市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

华大四年,应用语言学的专业学习为王嘉宁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而从华园到燕园,她希望将自己所学的应用语言学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以实践诠释理论,用语言文字表达真理的力量”。


编辑:刘沛